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——班超 墓在孟津
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26 來源:中國孟津網(wǎng)
據(jù)1月26日《城市金融報》(魏然)報道:西漢末年,連年的戰(zhàn)亂使得北方匈奴勢力乘虛而入,控制了西域地區(qū),剛剛開辟的絲綢之路中斷,各國人民深受其害,利益大損。直到東漢明帝時期,日益強大的帝國才積累了足夠的力量,明帝“欲遵武帝故事,擊匈奴,通西域”,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一位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走上了歷史舞臺,他就是班超。
班超(公元32年~102年),東漢扶風安陵(今陜西咸陽東北)人,字仲升,是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家與外交家。他生于書香世家,其父班彪(東漢著名的文學家、史學家,過世前已約略完成《漢書》的輪廓)、兄班固(《漢書》的主要編纂者)、妹班昭(班固亡后續(xù)撰《漢書》),均為揚名后世的'史筆',而班超卻不愿子承父業(yè),從小就想效法張騫,為國立功。公元62年,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。當時父親已死多年,家境貧寒,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。這差事枯燥、勞苦且薪低。“為人有大志”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消息后,把筆一扔,發(fā)出誓言,要像西漢張騫、傅介子那樣,建功西域,以圖封侯,報效國家,漢明帝永平十五年(公元72年),班超跟隨同鄉(xiāng)、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,出擊匈奴,于當年冬天到達涼州(今甘肅清水縣北),開始了他“平生懷仗劍,投筆事戎軒”的戰(zhàn)斗生涯。班超不僅是成語“投筆從戎”的語源,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。這時的他已經(jīng)過了不惑之年,可謂大器晚成。
班超戎馬一生征戰(zhàn)萬里,身處西域三十一年,不費漢家糧餉,不勞大軍遠征,卻立下不世奇功。他出使鄯善(今若羌)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”擊殺匈奴使節(jié),而后相繼安撫于闐(今和田),重定疏勒(今喀什),擊敗龜茲(今庫車)、莎車聯(lián)軍,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,同時北逐匈奴,西卻月氏,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,玉門關(guān)內(nèi)外再次出現(xiàn)了牛羊布野,中西商旅不絕的太平景象。
烽堠邊關(guān)和西域的蒼野荒漠,既是班超立功的戰(zhàn)場,也消損了他的健康,多年的“胸脅疾”,已將他折磨得“頭發(fā)無黑,兩手不仁,耳目不聰明,扶杖乃能行”。公元100年,已經(jīng)69歲的班超給和帝上疏,表明了自己落葉歸根之情,留下了這段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的文字: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門關(guān)。”班超并沒有“空老”玉門關(guān),而是于漢和帝永元十四年(公元102年)八月回到了洛陽,遂拜為射聲校尉(是掌宿衛(wèi)兵、地位親要的職務(wù))。可惜的是,只過了一個月,班超病情加重,駕鶴西去,終年71歲。今在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(zhèn)有班超墓,故人已逝,但班超的故事和精神仍激勵著后人。
(張道祿)